易宗八卦門
傳承
易,是陰陽,是變化,是生生不息。
易宗是以形意拳、八卦掌、太極拳
三家武術兼顧研習的一門武學,
張峻峰師祖於1948年來臺
後一方面經商,一方面教拳。
爾後專注於武術傳授,
創立臺始易宗國術館。
洪懿祥師爺從學於張師祖後
創立易宗唐手道。
羅德修大老師承學於洪懿祥師爺,
輔以他多年的經驗與見聞
創立易宗八卦門。
是生於台灣、屬於台灣,
獨立且完整的武術流派。
張峻峰師祖

易宗八卦為張峻峰先生因於民國三十七年,大陸時局轉變,把在天津經營各式洋貨鮮果批發買賣「漢宮秋」轉來臺灣,乃改做米糧麵粉生意。閒暇時,則在圓山下,基隆河邊兒童樂園原址練拳。因請教武術的人漸多,便思考以教武術為主,又因在台經營不易,武術又是自己所喜好,此後以教武為生。
張師的形意拳承於河北派李存義體系,八卦掌承於廣華體系和高義盛體系,太極拳則承於郝派,易宗即三家合一,三內家俱全,在臺灣當時尚無人教授,故稱臺始易宗 ,並於民國三十九年成立「易宗國術館」廣授八卦掌、形意拳及太極拳。
張在天津時,與吳孟俠為好友,時以兄弟相稱,引薦張峻峰老師拜在高義盛門下,請高師來家裡教授先、後天八卦掌技藝。同時受師兄吳孟俠指點許多內家手法及實戰技法。
因吳孟俠曾拜多位八卦掌老師從學,最後在韓慕俠處多年學習廣華山反八卦五十餘式技藝,吳孟俠手法非常細膩,並對拳理十方透澈。爾後高師來天津,從學於高師補足六十四式,使知同出廣華一係。
張師的形意拳承於河北派李存義體系,八卦掌承於廣華體系和高義盛體系,太極拳則承於郝派,易宗即三家合一,三內家俱全,在臺灣當時尚無人教授,故稱臺始易宗 ,並於民國三十九年成立「易宗國術館」廣授八卦掌、形意拳及太極拳。
張在天津時,與吳孟俠為好友,時以兄弟相稱,引薦張峻峰老師拜在高義盛門下,請高師來家裡教授先、後天八卦掌技藝。同時受師兄吳孟俠指點許多內家手法及實戰技法。
因吳孟俠曾拜多位八卦掌老師從學,最後在韓慕俠處多年學習廣華山反八卦五十餘式技藝,吳孟俠手法非常細膩,並對拳理十方透澈。爾後高師來天津,從學於高師補足六十四式,使知同出廣華一係。

洪懿祥師爺

洪懿祥先生,台北市人,(1926-1993)。洪家世居台北迪化街,為地方望族,以經營香燭聞名。日據時代,電力供給不十分發達,加上末期常有空襲,躲在防空洞裡,只能點蠟燭,故洪家的生意十分興隆。
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台灣光復後至民國三十六年,洪家禮聘多位南派師父教授少林拳,鶴拳、太祖拳,擒拿等,隨著多位師父後也兼學了推拿接骨。
民國三十七年,張峻峰閒暇常在台北圓山下練拳,其演武神態頗具神威又奇特,時而轉圈,時而練形意拳,對當時的臺灣人是從為見過,時有本地人向他討教,均為他折服。那時洪師和一些武術的同學常在圓山上練武,路過山下,對張峻峰的武術流下深刻印象。在臺灣光復後,社會局勢商不安定,雖然洪家三兄弟早有多年南派的基礎,強身自保的念頭尚不足以保衛家園,便聚集一些同好,禮聘張峻峰來迪化街一帶來教授。
民國五十三年洪老師開始教授武術。
洪老師早期有和日本武術團體的接觸,觀察到日本的武術界有組織有規模的發展,覺醒到傳統武術教學方式有必要改變,便在民國55年創立唐手道委員會,計劃性有組織化的推展中華武術。唐手道的教材是編制多套以少林、意、八卦技法為底的套路,作為學生的初、中級的學習教材,形意拳和八卦掌則是在高級課程才傳授。其目的是先外家少林為鍛鍊筋骨肌肉作為基礎,再進階入內家形意拳,八卦掌,太極拳等把內外家融合成中國武術之總承。並以統一道服,分段分級鼓舞學生。著護具裝對打,強調實戰應用。
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台灣光復後至民國三十六年,洪家禮聘多位南派師父教授少林拳,鶴拳、太祖拳,擒拿等,隨著多位師父後也兼學了推拿接骨。
民國三十七年,張峻峰閒暇常在台北圓山下練拳,其演武神態頗具神威又奇特,時而轉圈,時而練形意拳,對當時的臺灣人是從為見過,時有本地人向他討教,均為他折服。那時洪師和一些武術的同學常在圓山上練武,路過山下,對張峻峰的武術流下深刻印象。在臺灣光復後,社會局勢商不安定,雖然洪家三兄弟早有多年南派的基礎,強身自保的念頭尚不足以保衛家園,便聚集一些同好,禮聘張峻峰來迪化街一帶來教授。
民國五十三年洪老師開始教授武術。
洪老師早期有和日本武術團體的接觸,觀察到日本的武術界有組織有規模的發展,覺醒到傳統武術教學方式有必要改變,便在民國55年創立唐手道委員會,計劃性有組織化的推展中華武術。唐手道的教材是編制多套以少林、意、八卦技法為底的套路,作為學生的初、中級的學習教材,形意拳和八卦掌則是在高級課程才傳授。其目的是先外家少林為鍛鍊筋骨肌肉作為基礎,再進階入內家形意拳,八卦掌,太極拳等把內外家融合成中國武術之總承。並以統一道服,分段分級鼓舞學生。著護具裝對打,強調實戰應用。

羅德修大老師

羅德修大老師,生於1956年台北市,
在武術方面得天獨厚的天才型人物。有許多精彩有趣的故事。
對於武藝本身與教學技巧都有獨到的見解,提攜學生不留餘力。
小學時期觀看廟會的武術表演後,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於1968年進入洪懿祥老師所創立的唐手道館學習,
唐手道是一種融合少林拳、內家拳和散打的中華武術,
在1972~1974年間參加地區性和全國性擂台(同散打)比賽,得過多次優勝。
經過形意拳的練習了解到內家拳的精深,1975後便對本門的八卦掌開始深入鑽研,其間造訪多位洪懿祥老師的同門,以求對門派體系的全面性瞭解。 1977~1979年間於台灣南部服兵役,巧遇孫錫堃學生劉老先生,受教一段時間後,對程派八卦掌的體系更深入的體會,爾後雖回台北,只要有空便南下請益。
在鑽研多年後,有感於易宗門派的武學雖然精巧,但體系不夠嚴謹,便著手使其更系統化,以求更完整。而好的東西必有責任延續,便在1990年開始以易宗八卦門教授。至今,學生已遍及歐洲,美國,中東地區。許多學生也延續這個精神,在各地開枝散葉。
在武術方面得天獨厚的天才型人物。有許多精彩有趣的故事。
對於武藝本身與教學技巧都有獨到的見解,提攜學生不留餘力。
小學時期觀看廟會的武術表演後,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
於1968年進入洪懿祥老師所創立的唐手道館學習,
唐手道是一種融合少林拳、內家拳和散打的中華武術,
在1972~1974年間參加地區性和全國性擂台(同散打)比賽,得過多次優勝。
經過形意拳的練習了解到內家拳的精深,1975後便對本門的八卦掌開始深入鑽研,其間造訪多位洪懿祥老師的同門,以求對門派體系的全面性瞭解。 1977~1979年間於台灣南部服兵役,巧遇孫錫堃學生劉老先生,受教一段時間後,對程派八卦掌的體系更深入的體會,爾後雖回台北,只要有空便南下請益。
在鑽研多年後,有感於易宗門派的武學雖然精巧,但體系不夠嚴謹,便著手使其更系統化,以求更完整。而好的東西必有責任延續,便在1990年開始以易宗八卦門教授。至今,學生已遍及歐洲,美國,中東地區。許多學生也延續這個精神,在各地開枝散葉。
